秋光烛地。帘幕生秋意。露叶翻风惊鹊坠。暗落青林红子。
微行声断长廊。熏炉衾换生香。灭烛却延明月,揽衣先怯微凉。
清平乐·秋光烛地。宋代。陈师道。 秋光烛地。帘幕生秋意。露叶翻风惊鹊坠。暗落青林红子。微行声断长廊。熏炉衾换生香。灭烛却延明月,揽衣先怯微凉。
陈师道是“苏门六君子”之一。黄庭坚曾赞云:“闭门觅句陈无己,对客挥毫秦少游。”他的词纤细平易,如《蝶恋花》:“路转河回寒日暮,连峰不计重回顾。”《南乡子》:“花样腰身宫样立,婷婷,困倚阑干一欠伸。”《菩萨蛮》:“天上隔年期,人间长别离。”都是较有名气的词句。但是,最足以代表他的词风的,则是这首《清平乐》。
这首词描绘秋天景色。上片写晨景,下片写夜晚。
“秋光烛地,帘幕生秋意。”开宗明义,写秋景,“秋光”、“秋意”,一派秋天的气氛。“露叶翻风惊鹊坠,暗落青林红子。”进一步写秋景,含着露水的树叶,由于秋风的吹动,纷纷落下,连树上的鹊雀,也被惊动了。言简意赅,细腻生动,几个字,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。“一叶知秋”,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,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。语言、画面、意境,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。
“微行声断长廊,熏炉衾换生香。”入夜了,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: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;火炉里散发出木柴燃烧后的香气。夜深了,“灭烛却延明月,揽衣先怯微凉。”吹熄了蜡烛,月光却照进屋中;词人感到秋天的凉意,将衣披在身上。
这首词,情意深婉,用语精警,笔力拗峭,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。王灼在《碧鸡漫志》中说:“陈无己所作数十首,号曰语业,妙处如其诗。但用意太深,有时僻涩。”这样的优点与缺点,在这首词中均有所体现。
陈师道(1053~1102)北宋官员、诗人。字履常,一字无己,号后山居士,汉族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,起为徐州教授,历仕太学博士、颖州教授、秘书省正字。一生安贫乐道,闭门苦吟,有“闭门觅句陈无己”之称。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,江西诗派重要作家。亦能词,其词风格与诗相近,以拗峭惊警见长。但其诗、词存在着内容狭窄、词意艰涩之病。著有《后山先生集》,词有《后山词》。 ...
陈师道。 陈师道(1053~1102)北宋官员、诗人。字履常,一字无己,号后山居士,汉族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,起为徐州教授,历仕太学博士、颖州教授、秘书省正字。一生安贫乐道,闭门苦吟,有“闭门觅句陈无己”之称。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,江西诗派重要作家。亦能词,其词风格与诗相近,以拗峭惊警见长。但其诗、词存在着内容狭窄、词意艰涩之病。著有《后山先生集》,词有《后山词》。
闻南中流言有感 其四。明代。王世贞。 裁呼小草便无闻,祇为惭他誓墓文。若道长安车马色,春风吹作五陵云。
江南春色渺无涯,借得芳枝似酒赊。点染已经元老手,品题还许大方家。
丹心独对年年树,玉貌空传处处花。雪夜门深清梦远,敢将桃李向人誇。
雪中赏红梅奉次涯翁先生时邃翁携酒共饮怀麓堂二首 其二。明代。邵宝。 江南春色渺无涯,借得芳枝似酒赊。点染已经元老手,品题还许大方家。丹心独对年年树,玉貌空传处处花。雪夜门深清梦远,敢将桃李向人誇。
送罗永年西归二首。宋代。杨万里。 梅莟苍香边蹈雪来,杏花雨里带春回。明朝解缆还千里,今日看花更一杯。
同孔加淳父诸君集时济山斋分赋得主人林馆秋。明代。王懋明。 寂寂扬雄宅,清凉几席虚。萸香馈来酒,萤死读残书。霜砌花仍发,风林叶向疏。客怀同宋玉,摇落竟何如。
妙高台谒苏文忠公像。明代。梁有誉。 长公不可作,遗像见丰标。台接丹丘月,门临沧海潮。一官空白首,十载为青苗。玉简芳名纪,瑶编绮思饶。感时真慕贾,著论每凌晁。伊昔金莲遇,何年断梗飘。投珠人共惜,毁璧祸难销。旧迹嗟夷漫,荒祠更寂寥。砌閒衰草积,牖暗暮云彯。哀些难成调,忠魂讵可招。丹青犹蔼蔼,松桧已萧萧。渔火连江暗,霜钟振壑遥。旅怀多感激,行矣寄长谣。